杏吧_性吧_sex8_杏吧有你春暖花开

标题: 历史上的哈尔滨 [打印本页]

作者: 1997xg    时间: 2022-8-6 20:46
标题: 历史上的哈尔滨
一般人到哈尔滨之前,只知道中央大街。是中国著名的十条名街之一。到了哈尔滨才知道,还有片更吸引我的特色街区——老道外。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之一。


老道外历史
百年前的哈埠只有东西两区,其实十分类似香港和深圳的关系。中东铁路以西的道里、南岗,是沙俄附属地,住的都是洋人,由“洋人”操刀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

在中东铁路东侧,与外侨集中的道里区相对的道外区由于未被划入沙俄势力范围,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的摇篮。住的是中国老百姓。外资流入后,山东、河北两省的移民纷纷“闯关东”,来到旧名“傅家甸”的道外区,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兴办商业店铺。这些人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为他们后来接受西方艺术奠定了意识形态上的基础。

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参搬起对面华丽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

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到了建筑中。后世,这种风格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这种中西结合的产物是哈尔滨人独创的一种建筑形式。和中国南方的骑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景阳街拐进靖宇街,沿街看两侧老房子,狼藉满地。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立面和固有颜色,在这里已被很多现代材料和大块牌匾所肢解,许多沿街建筑已看不出主色,甚至有些建筑本身已经岌岌可危。这片已经成为待拆片区,居民已经纷纷搬迁。倒塌后的房子只余一段漂亮的雕花饰带供人遐想。已经铲平的匾额上还依稀有老字号的痕迹,难以辨认。


在景阳路这条狭窄的街道,有一栋颇有气势的建筑。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角度拍一张满意的照片。

看到我在拍摄,一位路过的大叔停下了脚步和我说,赶紧拍吧,这些房子就算不拆,也倒得差不多了。这栋原本是老银行,你看那独特的花纹,这一片都没有这个花纹……厚重的老式铁门内一道道的门栓似乎也在印征它从前的身份。根据老地图查考起来,这栋建筑很可能曾是宝隆银号的所在。



这栋建筑由四根造型纯正的爱奥尼半柱撑起正立面的主要形象。这种仿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老道外的众多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

曾经东北最新的四层百货大楼

这座现在看来似乎不太起眼的四层小楼,在1920年可是东北最新的四层百货大楼——“大罗新环球货店”。店名为搜罗全球货物,革故鼎新之意。“洋门脸”大玻璃窗首开哈埠商业橱窗陈列的先河。金字牌匾由津门大书法家华世奎题写。室内有哈哈镜和电动“模特儿”,在营业大厅还设立了借物部和图书室,特聘请了俄籍美工精心陈列,后来成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也曾被引荐到大罗新专门策划橱窗陈列。

店内设立哈埠首创的电梯和送钱机,格外引人注目,当时有“到了哈尔滨,必去大罗新,电梯送上楼,满眼西洋景”之说。整日客流不断,汽车、马车、人力车在门前排出很远。现在这栋建筑主体保存还算完好,只是一楼门面的建筑形式和以往不同了。原来门廊下的大门和大橱窗都被砌平改成了紧闭的卷帘门。没有人再知道这栋破旧大楼的往日风光。没有人再记得它曾是哈尔滨民族商业的骄傲。将近一个世纪的雨打风吹,繁华如梦消散无踪。



北头道街29~33号的这栋建筑是一栋体量较大的四层楼,也曾器宇轩昂过。顶层一列的拱形窗,打破了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建筑常用的女儿墙形式。曾经的老字号虽已被铲平却依稀可以辨认出广和盛的字样。建筑中段以粗大的罗马柱和出挑阳台做强调,显得端正大气。

春和堂

紧闭的卷闸门、墙上的“危楼”、“验”等字样还有那一幅幅搬迁横幅都说明了这里不久将来会是另一个模样。北头道街8号,这栋被粉刷成薄荷绿色的二层建筑十分抢眼。老照片中这栋建筑的颜色有深有浅,在日本人发行的彩色明信片中它是砖红色的。那时它有一个听起来很美的名字——春和堂。这栋小楼上的浮雕繁复华丽,各种卷草花果和春和堂这名字真的很相配呢。

中华巴洛克的露天博物馆——靖宇街

这是中华巴洛克的露天博物馆——靖宇街,虽隐约还有些当年的气息,但经过那么多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剧变。不少原本的建筑也被改建。原本气派的商业区反而显得有点像贫民窟。这些中西合璧的老建筑,从建成到现在已经近一个世纪了,风蚀雨侵,极度缺乏维护监管,破损严重。

现有商家的所谓装修和牌匾对这些建筑的遮挡和破坏,致使这些建筑都已面目全非。而且这种现象在几乎所有的老道外商业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如果通过整改能修复这些残损,重现它们昔日的辉煌当然最好。只怕到时候为了省事,推倒重建落得个不伦不类,就只能凭照片凭吊过往了。


纯化医院(哈尔滨同义庆货店)

在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中有一栋表面装饰非常纷繁华丽的建筑,这就是坐落在靖宇街和南头道街交口处的纯化医院。这栋二类保护建筑建于1920年,以其丰富奢华的装饰手段来营造热烈喧嚣的氛围,似乎极尽所能的炫耀财富与骄傲。被很多人称为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杰出代表。
        
纯化医院的前身是哈尔滨同义庆货店。同义庆绸缎庄和同义庆杂货店成立于1916年,是傅家甸最大的绸缎庄。在多年的成功经营后,投资兴建了这栋四层砖木结构的中华巴洛克建筑。

日益兴起的民族工商者和中国的建筑工匠有着极朴素的民俗化审美趣味,他们希望以巴洛克纷繁的装饰和奢华之风,获得更多的权利名望。于是将传统装饰的意趣和功用与巴洛克建筑的形式风格结合起来,创造出这哈尔滨中西方文化融通的特殊产物。这些建筑不但凝聚着中国传统工匠的建筑手艺,也记录着哈尔滨民族商业的崛起。



伪满时期,同义庆货店倒闭破产。1935年,这栋建筑用于滨江电业局。1948年松花江第一商场(原日本丸商百货店,现金太阳索菲亚)的152户中小商户统一迁址到同义庆货店这栋楼里继续经营。公私合营后,这些个体业主集体并入了哈尔滨第四百货商店。60年代,这里是哈医大二院附属门诊。1968年为纯化医院,1989年更名为哈尔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到2004年又把名字改回了纯化医院。


这栋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立面通体充满了装饰纹理,采用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壁柱。柱头和柱身上布满了复杂精美的充满中国传统装饰色彩的浮雕图案。建筑的主入口两侧分立着一对双倚柱,有着改良的西式爱奥尼式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主入口上方两根高大的科林斯柱则装饰着带中国结的图案。拱券内布满精雕细琢的卷草花枝浮雕。建筑二层的双分矩形窗和三层的双分拱窗的窗间柱和窗上方都装饰大量繁杂的中西花饰,形成了连续的韵律感。

这种追求繁复和华丽的风格很符合迅速膨胀的盛世中人,也不只上世纪初飞速发展的哈埠傅家甸商人们,上溯二百年的乾隆也喜爱这个调调。法国的路易十五时期的洛可可风格更是这种追求的极致体现。

现在走在街上,看到有些建筑对于奢华的表达就简单直接得多,只一眼就充斥着大金牙的既视感,那与这些老建筑的差距就不止历史这层外衣了。那些有能力或者有权利在街头建造楼宇的人们,如果都能花点时间在老建筑中浸染一下,感受下那些尺度、比例、分寸。也许我们的城市就会有更多值得回味的美。


中亚金行

纯化医院对面的中亚金行也是有些年代的老建筑,虽然这栋老建筑的建造年代不详,但是在三十年代的老照片和日本人发行的表现哈尔滨风光的明信片中已经能够看到它的身影了。现在这栋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得状况还不错,大概是一直能够得到较好修缮的缘故。楼顶女儿墙上的瓶柱栏河和墙上的中式卷草浮雕装饰依然都保存完好。

但是对比建筑的老照片还是能够发现不少地方是改动过了的。在靖宇街一侧和它紧挨着的那一半,从建筑上看并不是一栋楼。老照片上看起来也是另外一家店铺。从女儿墙的形式就能看出两者的不同。这栋建筑的二层墙面采用后退的方式,用四根爱奥尼柱和瓶柱栏河撑起较大的前廊空间,使建筑格局生动别致。这种“浪费空间”的做法,在道外中华巴洛克建筑的临街商业立面上是罕见的,存留到现在更是绝无仅有的了。



老物件交易市场
在靖宇南头道街,是个露天的跳蚤市场,各种老物件、古董什么的就摆在地摊上交易。


热闹非凡的场景




恐龙骨化石?


小时候在地摊买的连环画,现在依旧只能在这种地摊见到。不过身份从儿童、休闲书籍变为藏品了。




哈尔滨老照片


新建的交易中心——镇宝楼,不过从门口的横幅可以看得出人气不足,人们似乎更习惯户外地摊这种形式。


这些中华巴洛克建筑外观是巴洛克风格,但内里却是传统中式的四合院;外墙涂料是巴洛克式的热情奔放,浮雕花纹却已是中式的蝠、鹿、寿桃还有象征多子多福的葡萄等中华元素。前店后厂的布局,外围门面是做买卖的接待客人的商铺,内里是仓库或工场,甚至包括伙计的住宿,既是中西结合的产特,又是商业建筑。


这座标注为危楼的建筑是建于清末的大清银行。它的样式简单,像个展着双翼的半圆炮楼一样伫立在街角。这栋建筑可以说是北三道街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建筑了。


这栋二层建筑原来还有一个漂亮的穹顶,在繁华的正阳街(现靖宇街)上显得端正大气。不知何时,这个宏伟的欧式穹顶被拆掉了,入口上方精巧的三角楣也不见了。剩下光秃秃的砖砌墙体被漆成几段颜色,灰不灰白不白。


对于一个外地人,实在没办法了解每一间建筑背后的历史,但老道外给人的沧桑感却能透过一张张照片跃然纸上。


曾经觉得这些横七竖八的电线杆和电线是破坏景观的标志,但偏偏在这样的环境却让人觉得毫无违和感。看了后面重建的老道外文化街,我猛然醒悟。老房子和新建仿古建筑的最大分别往往就是这一点细节。

亨达利钟表眼镜店

在清朝末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和杭州等地开了不少钟表眼镜店,店名叫“亨达利”。这栋“亨达利”靖宇街350号门店坐落在南小六道街街口。除了侧面的三层墙体有部分开裂外,这栋建筑保存还算完好。厚重的女儿墙,层叠的檐口角线,承托柱头间的檐壁浮雕已模糊不清了,唯有转角处还能看到浮雕的一丛兰花舒展枝叶。三层的窗间柱都雕刻了细密的条纹,螺旋向上,给人升腾华丽之感。用于悬挑牌匾的铁艺挂钩还在,浅蓝色和乳黄色的刷涂斑斑驳驳,色彩略显怪异。如今人去楼空。

亨得利钟表眼镜店

而相距“亨达利”不远,便是“亨得利”的店面。中国商人应启霖、王光祖、庄鸿皋三人与外商竞争,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开起了钟表眼镜店,店名叫“亨得利”。外商觉得“亨得利”这个店名效法了“亨达利”,影响了“亨达利”的经营声誉,便起诉到了法院。起初地方法院屈从于英国势力,判“亨得利”败诉。

当时“亨得利”在全国已经有很多分店,各分店成立了“亨得利管理委员会”,并将案子上诉到南京高等法院。南京高等法院认为,“亨达利”与“亨得利”都是在中国开店,应该按中国的法律办事。在中文中,“得”与“达”发音与意思都不同,“亨得利”的意思是“买卖亨通得到利润”,与“亨达利”毫不相干。就这样,“亨得利”打赢了官司。

“当时,各分号听到官司赢了非常高兴,特地放假3天进行庆贺。”老道外的“亨得利”分店就是这场官司后的直接受益者。为了扩大“亨得利”的经营,当时的“亨得利管理委员会”选派得力职工到各地创办分号,浙江宁波的周彭年便来到了哈尔滨道外开始了创业生涯。








银京照相馆

在道外区靖宇街与北九道街的交口,有一栋三层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楼体的转角部分和檐口上装饰着丰富华丽的浮雕纹饰,墙体斑驳却风韵犹在。靖宇街261-265号建于1934年,曾是银京照相馆,后来做了道外区少儿图书馆。


2014年一则“中华巴洛克的珍珠不见了”的文章引起市民的关注。失主就是这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而它丢失的“珍珠”则是位于楼体转角处楼顶上的两个硕大的花篮雕塑。花篮里面盛满了丰收的果实,寄寓了国人对幸福生活的最朴素的向往:石榴、葡萄象征多子多福,桃子象征长寿,五谷百果象征富裕兴旺…因其雕饰繁复,在整个建筑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所以被誉为老建筑上的两颗珍珠。

而这两个灰雕的大花篮,在四月的某一天忽然离奇的消失于楼顶,不禁令人咋舌。经过调查,原来因为建筑年久失修,两个花篮雕塑是被雷击导致了倾斜,道外房产四所的工作人员担心大风天掉下来砸伤路人,就把花篮雕塑给拆除了。花篮雕塑风化严重且易碎,拆下来就碎没了已无法复原。

而且整个过程并未上报文保单位,被定性为私自拆除,破坏城市文化符号。这花蓝雕塑是水泥堆塑的,当时是以石灰加桐油、糯米汁等混合成材料,工匠们用手塑造出来,是中国工匠们灵感的迸发。虽然不满百年,灰雕的制造工艺却已经失传了,现代人仿制翻模出来的水泥雕塑,都失去了原有的生动与细腻。所以到今日,这两个旧日的花篮也没有恢复,算是永久的失去了。



哈尔滨市基督教道外礼拜堂

在北大六道街上的这一栋建筑是如此朴素,在繁花似锦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它简洁低调并不起眼。只有建筑顶上的十字架彰显着它神圣的身份,这里是哈尔滨市基督教道外礼拜堂,建于1936年,最早是基督教浸信会礼拜堂。


走近这座教堂,简单的白色外墙立面,十字架下有“基督教会”和“1936”的字样。唯一复杂的造型就是二层的六扇尖劵花格木窗,花窗上装饰有六角形的大卫星。建筑临街的南北两个角落里嵌着两块大方石,刻着《圣经》上的话语。一块刻着“上帝之道永存”“唯有耶稣基督是根基”“救主降生一九三六年五月”,另一块石头上刻着“归耶和华为圣”“耶稣基督自为房角石”“基督教浸信会立”。


在我生活的南方也有很多像老道外一样命运的旧房子,广州西关就有很多骑楼街和西关大屋。保育与发展这个大课题同样摆在全国人民的的面前。拆掉真古董日后重建假古董在中国已经发生过太多太多。但很多老房子经历过时代的变迁,原主人早已经不在,后面翻身做主人的贫穷大众又把原本的房子改建成另一个样,比如一些华丽的大门口被红砖砌上改成一间房。疏于维护的旧房变成一间间难以修复的危房。而作为商铺的门面又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换着各种形式的招牌,大门的材料也随着时代更换过无数次,墙体的颜色也随着各家商户的审美而改变着……


交通银行哈尔滨分行旧址

这就是交通银行哈尔滨分行旧址。它位于北四道街18号,为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1928年兴建,1930年竣工。现为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砖混结构,地上四层。整体为方形,正立面为古典式三段构图。正面入口采用贯通3层楼高的巨型科林斯柱廊,顶托厚重的檐壁,挺拔有力。建筑端部两翼采用清水红墙窗,色彩自然古朴,红色与银白色的水泥科林斯柱和整体檐壁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彰显出了娴熟的古典主义手法。属于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新闻电影院

新闻电影院已列入《哈尔滨三类建筑保护目录》,这座古典复兴主义风格的建筑可以依法保留下来了,避免了拆迁改造的厄运。建成之初并不只放电影,那时,这座建筑里还经常演戏,所以它叫中央大戏院。

中央大戏院也称平安茶园,1932年7月,平安茶园改建成平安电影院,这是哈尔滨最早放映有声电影的电影院,也是戏院和茶园开始第一次变脸。 该影院为欧式建筑风格,砖混三层结构。设有424个观众席,它的建筑风格、规模、档次、服务项目在当时堪称全市一流。



破旧的窗户,掉色的木门,拱形的屋顶,它不仅仅是历史文化街区,它牢牢的篆刻着哈尔滨的历史。光阴荏苒,它就在这里,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就像一个老人,在像我们述说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故事,这个故事,牢牢的吸引着我。

范记永饺子馆

离开那片待拆的街区,进入已经改造完毕的区域,这边首先进驻的是一些老字号,比如这家被称为东北水饺的创始地——范记永饺子馆。

老鼎丰

老鼎丰算是哈尔滨的老字号,总店坐落在与南三道街交口的靖宇大街392号。建于1915年现在是市Ⅲ类保护建筑。这是一栋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是西洋的,如连绵的券窗和柱式。但它的装饰则是中国式的。浮雕装饰多采用葡萄、石榴、牡丹等中国文化中寓意吉祥的植物纹饰或使用蝙蝠、鹿和仙鹤等象征福禄寿喜的动物图案。那墙上的一个浮雕图案就是一只梅花鹿站在一棵松树下,象征着富禄延年。寄托着闯关东而来的中国商人企望繁荣兴旺的美好愿景。


有着百年历史的老鼎丰是哈尔滨一段凝结着深厚情感的记忆。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一个代表,也是民族品牌的一个坚持。虽然哈尔滨市各大商店超市和旅游景点都有老鼎丰的销售点,哈尔滨人还是愿意到道外这个老店来。似乎在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楼里品尝的味道,才最能勾起人们的情怀。


还有这家老街砂锅店,特地进里面吃了午餐,熏酱和砂锅都很不错。


这些重建的街区就可以进到里面看看内部的构造。整个街区还在招商,大部分店面都还没有开。


修葺一新的房子和街道,整整齐齐。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就像影视城里面的感觉。






欢迎光临 杏吧_性吧_sex8_杏吧有你春暖花开 (http://www.nennmoo.bar/) Powered by Discuz! X3.2